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 英文版 俄文版
别让志书躺在档案库里“沉睡”
作者:管理员 2017-07-06 16:19:26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新春伊始,“中运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巨龙”电车旧貌换新颜,曾历经几番更迭? 这就得从浩瀚的地方志中去觅答案。翻阅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的《上海公共事业志》《上海租界志》等志书后不难发现,1908年初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试运行时,嘈杂市口响起“当当”铃声,“19辆电车在南京路上行驶,车上的外国人沿途招揽行人登车,免费乘坐”。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拥有亚洲规模第一的电车运营网络,当乘客们上下拥挤着汇入生活洪流,这一发展百年的交通工具在惠及市民出行的同时,也成为都市文明血脉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事实上,地方志这座传统历史文化宝库所能辐射的,远不止这些。如何唤醒并活用地方志资源,促进更多人寻根溯源、读志用志,已成为业内人士思索的话题。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告诉记者,地方志资源的利用,需要用传播手段与能量激活,不能让大量档案资料和鲜活细节静悄悄地躺在档案库或通志馆里沉睡,沦为积满灰尘的静态展示,不妨运用讲故事、开讲座、推进地方志公共产品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令冷知识变得有温度,让模糊概念具有影像感,从而爬梳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让海派文化的独有魅力感染更多人。

    适当突破体例限制,以“故事珍珠”串起上海岁月

    2016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面向全国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地方志知晓度与年龄、学历成正比,“不了解地方志”的学生比例高达47%。有专家指出,地方志和国史、家谱一起构成了中国人保存历史记忆的主要方式,然而长期以来,地方志却并不为人们熟知与常用,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地方志的知晓度非常有限。

    在学者熊月之看来,拉近地方志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可以从常见生活事物入手。比如一枚上海市标,以市花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组成的三角形图案,背后究竟有哪些历史精髓? 原来,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征着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据 《上海内河航运志》记载,元初出现沙船,此后沙船的设计愈发精妙,清代的沙船能完好贮存货物,船舱有夹底,离船底甚高,船两旁有水槽,水从槽入,即从眼出,舱中不沾潮。“沙船业对上海城市兴起的贡献不可磨灭。如果我给儿孙辈讲上海地方志,市标就是一个挺好的例子。要知道,以交通工具作为一座城市的标志,在中国比较罕见。从沙船衍生开去,结合地方志的史料记载,可一窥上海航运的演变历程” 。

    熊月之说,新生代的上海90后、00后一旦有更多机会接触地方志,了解上海历史,感知上海变化,就会对城市精神与历史文脉更有认同感。比如,年轻人爱旅游,逛上海老马路、老洋房时下意识问问这里曾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平时擦耳而过的上海方言是怎么一步步演变的? 春节刚过完,节庆习俗更是学问一大堆,这些都为地方志的资源整合传播提供了契机。

    历代志书是不可逆的文化财富

    在市方志办,记者查阅了上海第一轮修志的部分成果——10册46卷近1100万字的《上海通志》、10部县志、12部区志和100多部专志丛刊,记述上海两千多年沧桑巨变。自2010年上海启动第二轮修志,截至目前,142部市志、49部专志、24部区县规划内志启动编纂,《上海世博会志》进入出版阶段。近期,市方志办和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开展的“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列入上海市重大社科课题。

    上海为何一直重视修志传统?包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家范在内的一些学者认为,历代志书记录了一个地区漫长岁月里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保存传承了民族记忆,积累了不可替代的地情数据库、信息库和资料库,是不可逆的文化财富,从中梳理总结经验,能为科学决策提供翔实依据。

    哪怕是年轻人常常光顾的“餐饮小店”这样的流行词,也能从地方志中溯源。不难发现,如今一些上海老字号“乔家栅”“德兴馆”等,当时正是从小商店发展而来,根据《上海通志》《上海饮食服务业志》等志书记载,早在南宋咸淳年间,上海已有本地人开设的饭店,20世纪30年代,上海各式贩卖糕点、粥的流动摊档的主要设备,被形象称为“骆驼担”,而志书中对饮食摊档发展轨迹的记录,也为后来者灵活管理“料理”行业支招。

    “当然,地方志的用处不是马上就能显现的,但把志书、年鉴、地情读本连在一起看,如同翻阅上海的动态编年史。我们身处社会变动中,一些单位、地名或习俗已不复存在,这片土地究竟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地方志往往能激发并呼应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重大。”熊月之说。

 

相关新闻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365bet中文官网 黑ICP备14006409号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8号 电话:0451--877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