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 英文版 俄文版
全国政协委员郝树声建议
让档案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纽带
作者:管理员 2017-04-17 15:59:35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黄沙漫卷,驼铃声声,这是人们对丝绸之路的最初印象。1877年,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里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时,他一定不会想到,100多年后,这个被他命名的区域再次焕发了生机。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国两会期间,就档案部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郝树声。

    “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档案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提到“一带一路”,郝委员的眼睛里就有了不一样的神采,“甘肃出土的6万多枚汉简,占到中国出土汉简的8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河西走廊出土的。20世纪90年代初,在敦煌悬泉置就出土了两万多枚有字的汉简,被学界称之为‘悬泉汉简’,这些写在木牍上的文字,本身就是历史档案。‘悬泉置’是2000多年前建立在丝绸之路大道上的一处邮驿和官方接待机构,其功能主要是传递公文信件和接待东来西往的官方使者,是西域、中亚、西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中原王朝往来的必经之地。作为官方的接待站,悬泉置要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定为过往的使者给予应有的接待。因此,悬泉置汉简中也留下了不少国家与汉王朝交往的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在两汉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国家、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外交往来,包括进贡、通婚、纳聘和商贸活动等”。

    这些出土汉简就是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历史档案,具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丰厚的文化内涵。郝树声说:“2000多年来,由于战争、民族迁徙和历史变迁,中亚、南亚、西亚的一些国家和民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悬泉置汉简的内容不仅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支撑,同时也为这些国家研究自身历史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这些档案既能展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往来、相知相交的历史,也可以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族民心相通的纽带。”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3月16日 总第3040期 第一版

 

相关新闻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365bet中文官网 黑ICP备14006409号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8号 电话:0451--877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