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 英文版 俄文版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作者:管理员 2014-05-20 09:21:02 来源: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突出特色  创树品牌 

以文化建设引领档案事业发展

大庆市档案局

2014514日)

大庆,是一座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是一座有着文化传承的现代城市。50多年的开发建设历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培育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宝贵精神财富。独特的城市发展历史造就了独特的文化环境,独特的文化精神引领档案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大庆市档案局坚持文化引领,自觉继承弘扬大庆优良传统,将档案事业发展融入文化建设大局中,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用开放的姿态,积极探索与实践档案文化建设,不断用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展现档案服务社会的新成效。

一、强化保障机制,筑牢发展基础

坚持站在高处看档案、跳出档案抓档案,准确把握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明确了档案部门的文化定位,把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档案“三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引领档案事业跨越发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高度重视、十分关心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市委秘书长亲自担任大庆市档案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就相关工作多次作出指示,为大庆档案文化发展繁荣创造有利条件。市档案局牢牢把握档案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成立了由局长担任组长的档案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调动和发挥全市档案工作者推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促进大庆档案文化繁荣的发展合力。二是注重档案文化人才培养。档案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我们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不断加大档案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专家座谈、现场指导,选派参加各种学习考察和培训活动,对中青年档案文化骨干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采取“搭台子,压担子”的方式,结合重点工作和重大档案文化建设项目实施培养人才,市档案局在文化建设创新实践中逐步造就出一支锐意进取、适应需要的高素质档案文化人才队伍。三是提升馆藏档案文化内涵。我们坚持从群众的档案文化需求出发,不断扩大档案接收范围,积极开拓档案征集新渠道,在大庆电视台、《大庆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发布档案征集公告,倡导社会捐赠,探索运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推进重要档案资料征集工作,加大对珍贵档案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与各收藏协会、社会名人加强联系,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档案接收征集网络。结合举办档案展览、档案编研等档案文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档案征集,馆藏内容更加丰富,馆藏结构有效改善,馆藏文化底蕴得到提升。

二、细化工作举措,推进文化强档

坚持以文化为媒、以文化为魂,组织开展一系列化繁为简、化深为浅的群众性档案文化活动,培育和发展档案机关文化、档案行业文化,档案文化宣传导向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彩,群众更加喜闻乐见。一是坚持机关文化引领,发展档案文化。以倡导树立“自尊、有为、厚德、亲和”的档案部门新形象为主要内容,全面开展档案机关文化建设活动。新建和完善文化走廊、活动室、陈列室等文化场所,利用纪念日、节假日组织开展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培养激发机关干部的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坚持把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机关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营造朝气蓬勃、精神振奋、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市档案局先后被授予“市直机关示范党支部”、“市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二是坚持特色档案编研,丰富档案文化。近几年来,全市各级档案部门的编研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让胡路区“聆听奋进的足音”系列、《探索让胡路的故事》、《让胡路之最》,龙凤区《龙凤地名考述》,林甸县《百年林甸》等优秀编研作品的出版,加深了全社会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了解,编研工作成为拓展档案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为切实提高大庆档案编研工作的组织化水平,我们将编研职能从档案管理科独立出来,于20131月成立档案编研科,以开发馆藏优质资源为立足点,深入挖掘档案文化内涵,提炼历史文化精粹,筹备推出《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大庆会战老照片集》等具有大庆地方特色和档案历史价值的文化产品。三是坚持宣传平台共建,传播档案文化。“借船出海,借风扬帆”,不断丰富和创新档案文化传播渠道,借助大庆日报、大庆晚报、大庆电视台等公共传媒做好档案文化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扩大档案文化影响力。主动自觉与其他部门、有关团体联合互动,搭建档案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充分发挥档案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档案法》颁布25周年、“国际档案日”等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包括油田、石化大企业档案部门在内的全市档案系统“我与档案有约”、“档案在你身边”主题文化活动,传播档案文化观念,将档案文化建设要求转化为全市档案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我们还成功承办全市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社科系统“放飞梦想、坚定理想”演讲比赛,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20139月,大庆档案学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社科组织”荣誉称号。

三、活化阵地建设,打造特色品牌

档案馆是档案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近年来,我们坚持自选动作与规定动作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思维理念,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在培育品牌上下功夫,在强化影响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载体形式,创造了良好的档案馆人文环境,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的文化体验和精神熏陶,涌现出一批思想新、内容新、形式新、符合时代精神和档案特色的精品佳作,在全市范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重点推出“三大品牌”。一是机关文化教育品牌。以新办公楼配套建设为契机,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局馆文化走廊”,制作了一批反映大庆档案系统队伍建设成果、服务发展成果、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和大庆会战传统的展版,充分展示了大庆档案人与时俱进、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志趣高雅的业余生活,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图文并茂、注重特色,将呆板的楼道变成了处处散发文化气息的艺术走廊,使人们走进档案馆就能感受一种文化气息,感到走进档案馆是一种文化享受。二是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坚持“突出档案特色、弘扬爱国主题、贴近百姓生活、引发奋斗激情”的办展理念,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主展区筹办“辉煌大庆”主题档案展览,以大庆发展历史为脉络,通过对历史瞬间的定格,展现了大庆发展的光辉历程。2012年底正式对外开放。我们还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从2013年开始,在展厅临时展区先后举办“中国姓氏展”、“庆七一·中国梦·兰台梦”书画展、“摄影器材展”、“东北民俗展”等档案文化特色展览活动。展厅免费对外开放,吸引到大量市民自发参观,截止目前累计接待参观4000余人次,其中接待市直机关部门、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团体参观60余次,较好地发挥了档案社会教育功能,大庆主流媒体多次予以报道,展览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三是特藏档案展览品牌。坚持“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的原则,“以我为主,展示自我”,从档案馆藏中精选出一批记录大庆会战以来国家领导人视察大庆、大庆第一次党代会等重要事件的照片、实物,反映早期蒙族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珍贵手稿、民国期间证照等27226个小类的珍品档案,以档案实物展出的形式,让市民近距离、直观感受大庆的历史文化魅力,“特藏室”成为展示大庆光辉历史,更好地传播档案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总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全面记录和展示大庆经济社会发展轨迹,延续大庆记忆、繁荣城市文化、弘扬大庆精神,打造档案特色文化品牌,为大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我们对档案文化建设的总体认识,也是我们坚持不变的奋斗方向。

在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尽管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局要求,与全市人民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省局在大庆召开这次推进会,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鞭策,我们将抓住这次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自觉自信的态度、创新创优的思维,再创档案文化建设新业绩,为大庆宜居宜业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率先作为  挖掘资源

积极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大庆市让胡路区档案局

2014514日)

让胡路区档案局成立于1980年,现有在编干部职工5人,平均年龄39岁。1986年开始局馆合一,1997年晋升省三级档案馆,1999年晋升省一级档案馆,2008年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建局34年来,局馆实现一次次飞跃,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馆库面积增长85倍,档案数量增长36倍,档案利用人数增长42倍,管理方式由传统手工向数字化转变。局馆先后获得各级集体荣誉26项,个人荣誉67项,有2人荣记公务员三等功。

一、领导重视,坚持大方向,推动档案文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文化”提到了强国层面,并进一步阐释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让胡路区第八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倾力打造文化独具魅力、社会健康诚信、百姓知书达理的文明让胡路”,为全区档案文化指明了方向。为此,我局把20102013年确定为“档案文化年”,并分别明确为“档案文化”的“基础年”、“建设年”、“提升年”、“创新年”,努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文化创造,使更多的让胡路人能够共享到让胡路的发展成果。

为鼓励支持全区档案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仅“档案文化年”开展的四年来,区委区政府就先后投资66万元用作档案业务经费;投资86.5万元用于电子档案建设;投资112万元用于档案文化编研;投资60万元用于馆库改造维修,改善办公条件。区委副书记韩彦秋不仅亲自参与、把关档案文化产品的主题立项、编研,还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并争取资金奖励优秀档案工作者,他在区委工作会议上称赞我局“围绕大局创新服务,重视馆藏保护文化,注重宣传依法行政,队伍过硬工作扎实,狠抓落实成绩喜人”。区委书记李忠惠在多次工作会议上称赞我局“工作有亮点、有成绩、有创新、有经验,把档案做成了文化,体现了工作的层次和档次”,并强调指出“档案是文化,是民生,是法律,是历史,透过档案能看到发展,看到生命,看到未来,档案能传承过去,记录今天,彰显明天,档案是一项很重要的民生事业”。

二、加强合作,融入大文化,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档案文化是历史文化,是互动文化,没有档案文化的存贮和传播,会失去历史的连续性、全面性,其他文化也会失去依托。为做好档案文化,我们把“让历史告诉未来”作为责任和担当,充分利用好档案资源,自觉主动地与其他部门联合互动,先后与市内主流媒体《大庆日报》、《大庆晚报》、《大庆油田报》、大庆电视台联合开辟了“西城档案”、“西城往事”、“西城记忆”、“让档案讲故事”等专栏,4年来,累计刊发(播)专栏稿件240余篇(件),使更多的人了解让胡路的过去,感知让胡路的今天。

我们还与区委宣传部、组织部档案室、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文化局、工会、区电视台等单位部门合作,联合开展了诸如征文、演讲、岗位技能比赛、新春演唱会、档案文化标识征集、档案下乡等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档案多元化利用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档案的表现形式。

三、关注民生,搭建大平台,书写平民档案纪元

作为档案管理部门,我局全力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使命,同时,我们注重搭建平民档案的文化发展平台,积极挖掘平民档案的历史价值,尽力对历史责任和未来创造做到全景化关照。2010年,我局开展了以“展示家庭档案成果,见证社会和谐进步”为主题的家庭档案展览活动,共展出165个门类2000余件家庭档案展品。此次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家庭建档意识和文化品位,扩大了档案工作和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使档案在让胡路揭开了神秘的面纱。2011年,我局扶持龙岗街道居民于英江家庭建立了全市首家“家庭档案示范室”,在全市率先迈出家庭建档步伐,填补了我市家庭建档工作的空白,提高了让胡路人用档案提升家庭文化品味的意识。2012年,我局开展了“家谱档案”征集活动,同时开展了“守望让胡路共同的记忆”老照片征集展览活动,共收到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捐赠的老照片183幅。2013年,我局与北方大型文学期刊《岁月》杂志合作,开展了“与文明携手,做文明查档人”活动;在北湖社区工作站建立“档案文化墙”,让档案文化走进社区;举办手工艺品、书画、征文等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4年来,我局努力开创让胡路平民记史的新纪元,以唤醒普通民众对往昔的回忆。

四、转变思路,塑造大品牌,发挥社会文化功能

为深入开发挖掘档案的潜在文化,以展现档案更高层次的地位与价值,我们努力把档案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使档案能“传得开”;努力把档案产品打造成文化精品,使档案能“留得下”;努力把历史真相完整再现,使档案能“立得住”。同时,注重引导全区档案工作者实现三个文化发展理念上的转变:

一是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完善、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立档案编研展台;常年免费赠送文学艺术、档案知识、编研产品等多类别书籍;印制并免费发放带有档案文化内容的购物袋、鼠标、U盘、扇子等便民文化产品;建立阅读室,免费提供借阅服务,我局通过购买、交换等方式,不断充实馆藏,现有藏书9大类1733册。

二是从“文书”向“文化”的转变。主要反映在编辑出版《咱们让胡路人》、《探寻让胡路的故事》、《让胡路之最》、《档案知识手册》等编研产品,到目前,全局共有编研成果38种,约1280万字。其中,公开发行约720万字;内部印刷约540万字。基本实现了档案馆从简单的“文书”记述保存,到“文化”的开发传播。

三是从“传承”到“传播”的转变。依托自身资源,通过采取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推广让胡路兰台精神、开放教育基地等多种手段向社会推介档案,推动档案从馆库的“深宅”走上社会的“舞台”,努力承担好档案的“收、管、用”工作职责,实现档案文化建设的最大效益。

五、提升素质,谋划大主题,树立档案文化形象

真实是档案文化独具的优势和魅力,因此,我们大打“真实,记忆,发现”牌,推出老照片、收藏品、讲往事、成长史等征集、展览、上镜头、上报纸等追忆活动,真正实现“人民的历史人民写”、全民共享档案文化成果、共同承担档案文化传播的责任,让档案通过文化的表现形式走入公众视野,进入公众心里,融入公众行为,从而体现档案文化的价值。

档案是文化资源,也是文化载体;档案工作者是文化资源的维护者、开发者、传播者,几年来,我局立足“建立‘大档案’格局、融入‘大文化’天地、提升‘大服务’理念、加强‘大安全’意识”,基本实现了机关档案的制度化、街道社区档案的规范化、农业农村档案的管理化、重点项目档案的标准化、民营企业档案的引领化、档案文化编研的常规化。今后,我们将努力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高”的档案文化建设精品理念,借力借势借平台,使我区档案文化能够上位上台上前排,为党和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档案服务。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哈尔滨市积极拓宽和

加快发展档案馆文化建设

哈尔滨市档案局

2014514日)

档案馆文化建设体现在档案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其包含服务理念,服务环境、服务水平、服务手段和方式、服务成效和成果等等。近年来,哈尔滨市档案馆以提升自身公共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努力探索档案馆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创新服务环境,努力塑造档案馆良好的公众形象

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是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随着百姓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档案馆在服务环境上进行优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淡化档案馆的神秘色彩,使利用者在查档时感到轻松自在、心情舒畅。为此,哈尔滨市档案馆在服务环境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首先,树立服务理念。把“公众是否需求,群众是否满意,百姓是否认同”作为档案服务社会大众的标准。接待大厅确立了“服务零差错,服务零投诉”的工作要求;创建了共产党员先锋岗和志愿者咨询服务台;制定了《窗口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实行档案服务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制、即时评议制;与百姓需求密切相关的窗口处(室),分别做出服务承诺,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其次,优化服务环境。为了方便百姓查档,利用大厅由侧楼迁至主楼正面,装饰了门厅,悬挂“哈尔滨市档案查询服务中心”牌匾,使利用者一进大院就能看到明显的查档利用场所标识,并在服务大厅内悬挂了哈尔滨老照片、设置了透明式档案资料目录柜,添设了档案文化宣传机、多媒体查询机和政府公开信息开放阅览架,营造了档案服务“窗口”的文化氛围,改善了查档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了数字档案馆自主检索功能,研究开发了身份证识别系统,变查档者手工填单为网上登记,降低了成本,简化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百姓称赞;着力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系统,及时将收到的政府公开信息进行分类、著录、扫描和全文挂接,使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在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公开信息的内容;今年服务大厅增设了广告机、触摸查询一体机等新设施,用于宣传介绍馆藏档案内容、档案查询服务指南、档案工作主题、档案事业发展新成就等内容,特别是在触摸查询一体机上创建了“哈尔滨市档案馆查询服务平台”,开设了“馆藏档案资料简介、查询服务须知、查询服务程序、查询服务制度、查询服务系统、有关部门电话”等六个板块,将利用者最关心、最常用、最需要掌握的档案查询服务要件、程序、制度等内容分列其中,简洁明了地展现了档案查询服务各项内容,得到了来馆群众好评。由于在服务上注重细节,在细节中塑造形象,哈尔滨市档案馆已呈“门庭若市”之势。2013年,档案查询服务大厅接待利用者达1.7万余人次,2014年一季度达到6653人次。为百姓申请低保、社会救助、房屋拆迁补偿、知青档案利用、治安维稳等方面开辟 “查档绿色通道”,用真心、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认可和好评,社会各界送来了锦旗和表扬信。在市直机关“超越自我,推动发展”表彰中,哈尔滨市档案馆荣获了多项荣誉。《关注民生,服务百姓,开展职工档案认定、补办和规范管理工作案例》被国家档案局评为“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奖。2013年馆利用大厅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先锋岗。

二、创新收集方式,着力丰富档案馆公共服务资源

在一定意义上讲,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强弱取决于馆藏档案的种类和数量。丰富多样、结构合理的馆藏资源是确保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档案馆存在着馆藏结构单一、含金量低的现象,馆库内多为反映公务性活动的文书档案,缺少同民众日常生活文化需求密切相关的专门档案、私人档案和特色档案。近几年来,随着社会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在不断增长。档案馆逐渐从主要为党政机关、学术研究、编史修志服务,转变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查阅档案的内容也从以文书档案为主转变为同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专门档案为主,如婚姻、工龄、学历、公证、土地征用、拆迁档案等。因此,档案馆及时调整馆藏建设思路,进一步充实馆藏资源,改善和优化馆藏结构已成为当务之急和当前之需。哈尔滨市档案馆广开门路,积极创新档案接收和征集方式,变被动收集为主动收集,变本地收集为跨地域、跨国收集,变单一靠职能部门行政手段收集为局馆全员收集、网上征集、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民间收集等,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利用档案学会优势,广泛吸纳社会名人和民间收藏家入会,引导他们主动向档案馆捐赠珍贵资料;利用干部境外探亲开展征集工作。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收集,目前已进馆的珍贵档案有20世纪初的文献、明信片、桥梁、教堂图纸以及伪满洲国地图等,特别是从国外征集的重要历史影像资料填补了馆藏空白。制定民生档案优先数字化原则,已建立婚姻、优抚、知青、公证、现行文件等档案数据库,馆藏民生档案比重由不足10%增加至30%左右。与此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局9号令,重新修订和完善了档案馆收集范围,并制定了具体的接收、征集工作细则和工作方案,增加了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和人物档案等种类,丰富的档案资源和优质的馆藏结构为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创新利用手段,不断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

档案的有效价值是在提供利用服务中实现的。不断创新利用手段,积极主动地从利用者需求角度出发开展多元化的服务,是提高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最好体现。

(一)强化“窗口”服务建设

充分发挥“查档服务窗口”和“网上服务窗口”的形象示范和宣传促进作用。档案查询服务中心和市政府档案管理中心作为馆的查档服务窗口,积极参加市档案局在全市档案系统开展的“档案服务新战略新跨越、服务创建文化名城、服务民生星级竞赛”活动,按照最高的星级标准,结合自身特点,找差距、补不足,提炼内功,着力提升为百姓、为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力争在全系统档案服务能力的提升上做表率。以档案信息网站为“窗口”开展档案服务。创办了“档案博览”和“网上展厅”等特色栏目,开辟了“珍档展示”、“民生档案简介”、“档案见证历史”等板块,特别是增设了全市重要档案查阅指南,整合查询服务信息,将市、区县(市)档案馆、有关市直机关的十大门类民生档案内容、服务项目、查档手续、联系方式进行发布,主动为社会公众查询和利用档案信息提供服务。还创办了“珍贵档案图片展”、“民间艺术作品图片展”、“哈尔滨发展战略图片展”和“纪念哈尔滨解放60周年专题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展览。网上展厅这一形式,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振兴哈尔滨优秀创意奖”提名奖,《中国档案报》做了专栏报道。利用网站平台,积极开展与公众的互动,推进公众的参与度,设置了民意征集、网上调查、投诉服务、在线咨询等栏目。对于网上查档咨询者,无论所提问题是否与档案业务有关都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达到利用者满意。档案网站已成为政务公开的窗口、在线办事的平台、公众参与的桥梁,多次获得全市“优秀网站”荣誉称号。

(二)多渠道开发、传播档案价值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通过挖掘馆藏资源向社会推出编研精品、借助新闻媒体优势宣传档案价值、开展馆际联合研讨和办展等方式,有效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已出版和即将出版《哈尔滨解放》、《哈尔滨市志·档案志》、《档案法规文件选编》、《中国哈尔滨城市通鉴》、《哈尔滨档案记忆》(图集)、《馆藏档案里的故事》等,力求打造一批有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编研精品;积极探索跨省、跨地域馆际交流,成功举办3次档案文化价值研讨会,通过创建品牌,展示了档案文化的魅力和特殊作用。与省、市新闻媒体联合举办“档案政策咨询,现行文件查询”联动为民服务日活动,开辟“读档案、看发展”、“红色记忆”栏目,进一步拉近档案与百姓的距离;与电视台先后联合录制了档案法制宣传片《人事档案追寻录》,记录片《黎明前的哈尔滨》和文献记录片《记忆》,为中央电视台拍摄《满洲里1945》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档案馆由过去新闻媒体“少人问津”到现在主动上门采访、联合开办栏目,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档案馆服务小分队深入到社区、农村,开展“档案政策进社区”、“档案编研成果进社区”、“送现行文件下乡”等活动,现场发放《哈尔滨市档案馆服务百姓问答》、《馆藏档案资料简介》、《档案丢失损毁补办认定程序》等材料,免费赠送编研成果到群众手中,大家爱不释手,希望档案馆经常举办这种档案与百姓近距离沟通的宣传活动。《人民日报》曾以《哈尔滨:民生档案促和谐》为题专门介绍了哈尔滨市档案馆服务民生的经验、做法。馆领导积极做客市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和市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就“档案服务新战略,服务民生”、“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服务创建文化名城”、“加强档案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民生档案工程”等话题与网友交流,向社会发布档案信息,开创了档案走近百姓生活的新方式,《中国档案报》、《生活报》等国家和地方媒体都做了热点报道。

(三)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品牌

2001年,哈尔滨市档案馆《百年沧桑哈尔滨》展厅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哈尔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在局长、党组书记朱平的倡议下,我们以全新的理念和构想,重新改建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哈尔滨档案记忆”展厅,通过电子魔盘、实物、照片、模型、绘画、雕塑、景观等多种形式以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融历史性、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和观赏性为一体,为参观者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和教育效果。其中,“电子魔盘”是创新亮点,通过哈尔滨历史影像资料,和区划变化的立体互动,生动地展现了哈尔滨的发展脉络,视觉效果新奇。还首次展出了珍贵的实物档案、雕塑作品、舰船模型以及老票证、老物件等,真实地反应和宣传了哈尔滨档案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使展厅成为展示地方特色的平台、传播档案历史文化的有效阵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课堂。2014年,《哈尔滨档案记忆》展厅再次改版。此次升级改版突出哈尔滨历史脉络,利用馆藏图片五百余张,有的图片首次问世,展板28个,展柜8个,馆藏实物档案30余件,配以现代技术,增设了二维码,用兰台故档见证哈尔滨历史,以老照片展示冰城史实。展示的内容包括哈尔滨从金、清两代发祥地到中东铁路带给哈尔滨城市化崛起和经济肇兴,从义和团反帝斗争、收回市政权、马列主义传播,到1946年4月28日东北抗日联军解放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的光辉历程。

哈尔滨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由固定展厅和流动展厅两部分组成。2013年,为进一步扩大展厅对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市档案馆又辟建了一处流动展厅,现已在市委123展馆、哈市大专院校等地展示,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流动展厅由1100件(幅)图片汇集成160个展板组成;时限横跨满清至民国,从东北沦陷到光复和解放;主要内容是通过记载这座城市的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揭示一段段重要历史真相、讲述一件件鲜为人知的故事等,多侧面多层次反映哈尔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脉络,让社会各界群众和中外参观者了解哈尔滨、认知哈尔滨、热爱哈尔滨,珍视这座英雄之城和音乐之都,感知她的文化步履,回味她的历史韵律。一幅幅静寂的档案图片汇集起一个个无声脉动的音符,它演奏的是这座古老而年轻城市的文化底蕴……

目前,哈尔滨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累计接待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学习参观团、哈尔滨市大中小学生、驻哈部队官兵、各大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15400余人次;并成为了“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黑龙江大学档案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哈尔滨市中小学生德育实践基地”。

哈尔滨市档案馆文化建设的实践为档案工作赢得了广泛赞誉和自身可喜的改变。从中感受到:服务是档案馆工作永恒不变的主题,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档案馆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是加快推进档案馆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立足资源  拓宽领域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齐齐哈尔市档案局

2014514日)

我们在这里探讨档案文化建设,就是对档案事业如何生存好、发展好的探索。可以说,交流和借鉴兄弟单位的典型经验,是更好地促进各地档案事业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此,十分感谢省局能够策划这样一个机会!也十分感谢大庆市档案局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场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界和各级档案部门对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也逐渐提高。档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广泛性和影响性决定了它与社会的各种文化形态紧密相联,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那么,如何变档案保管员为档案的研究员、变“死”档案为“活”文化、变档案部门摆不上为用得着呢?这就需要通过我们档案人的实践回答这些课题,确保通过档案文化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档案局(馆)依托档案馆藏资源,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致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百姓服务民生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立足档案文化资源,坚持“活起来”,通过挖掘尘封的档案,提炼摸得着、看得见的档案“文化新品”。

提起档案,人们自然会联系档案尘封在柜子里、架子上的发了黄的书书本本、卡卡片片,不好找,也看不懂。作为现代档案人如何通过挖掘这些远离人们视野的馆藏档案资源,为摸得着、看得见的档案文化新品,是推进档案事业更好地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此,齐齐哈尔市档案局(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让“死”档案“活”起来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方法。一方面我们积极尝试通过声光电表现代元素和视频影像、网络上传等现代化手段,开发档案文化“新产品”、传播档案文化“新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制作展板、著书立说、报刊刊载、无线广播等多种形式,实现传统档案向现代化档案转变;由大多专业人士查档阅档研档向大众宣传和传播档案文化转变。截止目前,先后编辑出版大型人物传记《英模风采》,大型专题资料《风雨同舟铸辉煌——鹤城军民迎战′98特大洪水纪实》、《辉煌历程—齐齐哈尔历史大事记》、大型专题资料《观鹤节集锦》(第一至八届)、大型专题文件汇集《齐齐哈尔禁毒史料汇编》、专题史料(日寇遗留毒气弹)——《齐齐哈尔“8·4”事件始末》等,以及今年适逢齐齐哈尔解放68周年,以日历为线索,采用“历史纵切”的方式,协助编辑了《齐齐哈尔历史上的今天》,重点记载了从16831212日至20121231日止,齐齐哈尔建城330年来发生的大事要事、出现的知名人物以及发现的文物古迹等。

目前,正在积极筹划将馆藏的特色、精品,以及名人名家的文字和实物档案,进行立体化、精品化、专题化设计,推出精品档案展室,拉近档案史料与授众的距离,让尘封久远的、有益启迪后人的珍贵档案史料,接受更多的阳光,得到更多视觉光顾。

上述档案新品的不断研发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档案存史修志、资政育人、研究历史、服务百姓的社会功能。

二、立足档案文化资源,坚持“补得上”,通过征集吸纳新档案,有效丰富和积淀档案馆藏文化品种。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档案局(馆)在积极开发创新利用馆藏档案的同时,不断扩大档案征集领域,及时、有效地将正在和即将发生的有价值的档案按标准规范纳入馆藏,实现了一手抓档案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创新利用,一手抓丰富档案馆藏文化品种的目的。

2013年为丰富馆藏档案的文化内涵,齐齐哈尔市档案局(馆)以市委办公厅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征集名人档案的管理办法》的通知,加大了对曾经活动在齐齐哈尔市的党政军界、农工商界、科技界、文教卫生界、体育界、宗教界及著名社会活动家、知名人士、著名民间艺人等社会名流的名家名人档案进行征集,后又组建了征集科,加强了征集力量和征集力度。市著名书法家张迪,剪纸艺人崔玉珍,本土诗人李风清等一批文化名家名人珍贵手迹相继进馆。

针对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会同市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管理办法》;会同市民政局联合下发了《齐齐哈尔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启动了龙沙区社区档案规范建档试点工作,421日,在龙沙区召开了全市社区档案规范化建设推进会。20134月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以市长1号令形式颁布实施了《齐齐哈尔市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这些《办法》的出台,标志着齐齐哈尔市重大活动档案和特色档案工作进入了法治化管理的新阶段,对齐齐哈尔市档案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及时主动出击,加大征集力度。诸如,先后对民生、社区、合作社、知情档案,以及连续成功举办13界的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档案都进行了科学规范地征集入馆。还依托“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泰来县江桥抗战纪念馆,创建了江桥镇档案馆

此外,我们还通过记录历史的手法,补充馆藏档案文化建设要素。在原来编辑《年度大事记》基础上,对过去记录大事记的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经过积极协调成立了由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市纪委办、市组织部办、市宣传部办、市政法委办和市档案局组成的编审委员会。配有大量照片的《年度大事记》赋予新的编写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后,记录的内容更加翔实、史实更加丰厚。由原来的一本内部作为馆藏史料为公开出版,成为各级领导的案头书,在丰厚档案馆藏文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以史资政、服务现实的作用。

三、立足档案文化资源,坚持“跟得住”,通过构建载体,展示档案自身文化内涵,提供档案文化服务。

近年来,我们在档案文化建设上,除了加强编研工作力度外,不断增强档案文化宣传力度。积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档案日之机举办大型档案史料展览,扩大档案文化载体,强化对档案文化的宣传,努力营造档案文化氛围。

2013年抓住国际档案日之机,与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举办《档案见证鹤城发展》专题展览。这是我局(馆)首次主办的全市规模的大型展览。此次展览通过古文明日月异 历史文化名城;老基础 新产业 装备工业基地;黑土地 大粮仓 绿色食品之都;滨水绿 人易居 中国魅力城市;大湿地 鹤家乡 生态旅游胜地;资源优 潜力大 投资兴业热土和思路清目标明 放飞梦想之城等七个专题、40块展板,全面介绍了齐齐哈尔从1万多年前古文明时期,到如今打造现代化城市之梦的历程。利用照片档案布展不仅生动地再现了齐齐哈尔的历史,宣传了档案人、传播了档案文化;而且特别是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脚步又为档案文化续写新的篇章。展览在齐齐哈尔党政办公中心等主要场所展出,历时一个月,参观人数达万人/次。

展览声势之大、立意之高、规模之大、形式之美,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好评。此次展览在向社会各界充分展示了档案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的同时,也积极有效地推进了档案文化建设和发展。

四、立足档案文化资源,坚持“有所为”,通过积极参与,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活动提供档案文化成果。

作为我们档案部门,在市政府各部门中,一不是经济主战线,二不是城市建设热点项目部门,三更不是从事社会管理的执纪执法部门。就是这样的位置,比上比不上,比下还有在我们后面的(工青妇、地震局、社科联、老龄委、关工委……)。但是,从国家到地方任何时候缺少不了档案部门,我们的职能挺实、挺具体、挺有意义。在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大背景下,我们摆正位置,做好配角,努力找准“有所为”的切入点,在做好存史修史留史的同时,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延伸档案为现实服务领域。

2012年底,市委第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战略发展思路。对此,我局党组开展了围绕“三化”建设,档案局应该做点什么的大讨论。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后,确定以馆藏为依托,编写了《翻阅历史看齐齐哈尔“三化”发展之路》专题资料。从全局的高度,用“档案”的眼光,回顾、总结了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展望,对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呈送市委书记韩冬炎审阅,受到好评。这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及时有效地提供了咨询参考的同时,也对全市推进“三化”建设提供了史料指导。此后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全市‘三化“建设理论研讨会上,获一等奖。

早在2013年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后,我局党组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必须在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坚定政治立场,积极投身各项活动中去,有所参与,有所作为。

对此,提出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再出精品的要求。经过3个月的努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读本《档案印证――生命线足迹》面世。356页、图文并茂的学习读本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历史人物、事件的足迹近乎清晰可见;读本设计八个主体结构,通过近600幅馆藏珍贵的历史档案图片和大量的档案文献史料,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了几代共产党人提出、完善、践行和维护群众路线史实脉络。诠释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

尤其是结合齐齐哈尔历史和大量珍贵档案资料、图片,为我们展示了齐齐哈尔市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于探索,奋力拼搏,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画卷。

该读本的初稿提供给市委领导和市委群众路线教育办时,得到高度重视和赞许,确定市委组织部挂名,并出资印刷,发放全市12000个基层党组织。这本既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教科书,又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阶段性成果的学习读本编撰成功,再次极大地提升了档案部门的影响力。

通过以上做法,齐齐哈尔市档案局深刻体会到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首先,档案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远性、战略性文化工程,需要制定确实可行的档案文化发展规划。其二,档案文化建设需要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设计。同时,必须有与其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其三,打造档案文化建设还需要具有一定素质,善于谋划、善于研究的高水平档案人才队伍。这一切都是很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虽然齐市档案局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会坚定信心,奋发图强,努力探索档案文化建设新方法,为档案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发挥档案馆文化功能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

牡丹江市档案局

2014514日)

近年来,牡丹江市档案局秉承“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理念,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拓展和完善档案馆功能的新途径,打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体系,使档案文化服务融入了牡丹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丰富档案文化资源,为档案馆发挥文化功能奠定基石

一直以来,牡丹江市档案馆全面履行全市档案保管利用的职能,采取每隔5年一进馆的方式接收档案,目前档案已接收到2005年。馆藏档案主要是中共牡丹江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直属机关、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和已撤销的原中共牡丹江地委、牡丹江行政公署及其直属机关、群众团体、事业单位的档案。馆藏最早档案形成时间是1945年,最早资料形成时间是二十世纪初,共保存档案资料22万余卷(件),按种类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业档案和声像档案。近几年,牡丹江市档案局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档案接收和征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急需解决馆藏档案资源匮乏和档案门类单一的瓶颈问题。为此,牡丹江市档案局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申请专项征集经费,成立专门征集小组,由局长亲自带队,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大连市档案馆等地,征集了清朝、民国、抗日时期及解放后的档案和资料。还先后征集了大量的牡丹江地方特色资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牡丹江市视察的音像资料、题词,牡丹江市书画界名人的书法、绘画和摄影等作品,牡丹江地方志、年鉴、大事记、党史、水利资源和风土人情方面、以及抗联时期的图书等。下一步,牡丹江市档案局将继续组织人员赴国家一史馆、二史馆和东北三省等地,征集散存在外和民间具有牡丹江地方特色的珍贵档案资料,填补历史档案空白。通过广泛开展征集工作,丰富了馆藏内容,增加了馆藏门类,优化了馆藏结构,为档案资源注入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初步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体系,为发挥档案馆文化功能奠定了基础。

二、拓展档案馆功能,建立档案文化服务体系

为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牡丹江市档案局在丰富档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开发利用,聘请专家进行充分论证,筹建了牡丹江市档案展览馆。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展品近2000件,以实物、文献资料、图片为主。分为3个展厅:历史档案展厅以历史分期为顺序,分别展出了从旧石器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个历史时期的史实资料;领导关怀展厅记录了建国以来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牡丹江视察、考察、指导工作的场面;文化艺术欣赏展厅展示了牡丹江市知名书法家、绘画家、摄影家的作品。整个展览馆生动地展现了牡丹江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牡丹江市档案局与市志办合并以后,准确把握档案事业与地方志事业融合点,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立了地情方志馆,作为档案文化服务的补充和拓展。方志馆保存了历代方志、年鉴及地方性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口述资料、图片资料、图书等,是全市唯一展出、保存地情资料和史实资料的馆所,能够为研究地域历史和文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各单位、团体举办历史文化活动,为各界媒体拍摄历史文献专题片等提供了宝贵素材。

三、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展览馆建成以后,牡丹江市档案局以弘扬档案文化为主题,积极开展档案文化服务。首先明确责任,健全服务机构,指定专门科室负责展览馆的对外宣传和协调,配备专职解说员和管理员,保证展览馆的规范管理。其次与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联合下发文件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参观展览馆。为扩大社会影响力,还在“中国档案网”、黑龙江电台的《共渡晨光》节目、牡丹江晨报、牡丹江广播电台、党政办公中心的电子屏幕等媒介上发布展览馆免费开放的消息,许多市民自发前来参观。很多单位都将学习参观活动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党(团)员活动、系统内专题活动等一项内容。一些中小学校还与市档案局签订了共建协议,将展览馆确定为校外活动基地,作为学生们社会实践和体验的第二课堂。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其他地(市)档案局的领导,以及牡丹江市各级领导和市级离退休老领导等先后视察了展览馆,纷纷指出展览馆是展示牡丹江历史文化,了解牡丹江发展变化的窗口,充分肯定了档案馆服务社会的文化功能。同时展览馆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中国档案报》、《龙档信息》、牡丹江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等均给予了专题报道。牡丹江广播电台《魅力之声》节目多次直播展览馆开放情况,并进行现场采访报道。展览馆自建成以来,已经接待各级领导、国际友人、台湾人士、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生和市民1多人参观营造了良好的档案文化氛围,发挥了档案以史为鉴、为现实服务的功能。

四、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展现档案文化魅力

牡丹江市档案局将加大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力度作为档案馆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全力推进,编修档案文化精品,拓宽传播渠道,弘扬档案文化,努力将“死档案”变成“活资料”。以馆藏历史档案为依托,陆续编写了上世纪有关牡丹江的历史事件以及牡丹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面貌和发展变化。与此同时,在《牡丹江晨报》雪城风物栏目中不定期刊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广大读者讲述、分享档案中的城市印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市民表示,通过这个栏目了解了牡丹江悠久的历史和不为人知的档案故事。并在《牡丹江晨报》上公布了热线电话,由单向宣传向双向互动转变,面向广大市民征集珍贵的档案信息和档案故事。此举开辟了牡丹江市档案文化宣传和开发利用的新领域,不仅向社会全面展现了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还通过栏目互动挖掘深藏在民间的更多的牡丹江历史文化资源,这对丰富档案资源、提升牡丹江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在《雪城画刊》中开辟“边城琐忆”专栏,在《黑龙江通讯》不定期发表文章,传颂牡丹江历史文化。扩大档案文化的传播渠道,于2013年开通了“牡丹江地方志”博客、微博,博客主要刊载地方志理论及历史钩沉等文章,微博设置“民国牡丹江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和“地方志馆藏书目介绍”等,以后还将陆续添加更多的栏目。

牡丹江市档案局通过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建立了具有牡丹江特色的档案文化和档案文化服务体系,档案馆功能不断拓展,服务层面不断加深。目前,档案馆集档案保管、档案查询利用、档案展览、档案文化服务、档案教育于一体,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档案文化的需求。2010年,牡丹江市档案馆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2013年,申报了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今年,市委宣传部把牡丹江市档案馆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名单。以上是牡丹江市档案局在档案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作法,还有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今后,我们将汲取各市(地)先进作法和经验,进一步扩大档案接收范围,进一步加大档案文化建设和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档案文化的影响力,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加强档案文化建设  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伊春市档案局

2014514日)

档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积累社会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的历史重任。按照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档案工作发展实际,我局以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己任,突出档案馆文化品牌建设。一年来,我局坚持把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档案工作发展的精神动力,开展了一系列由理念到实践的探索,并从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理念、提升队伍素质、规范化管理、营造文化环境多方面入手,强化措施、深入落实,有力地推动了档案文化建设,使伊春档案馆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强了文化和亲民的氛围,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品位,扩大了社会影响,给群众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一、档案文化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今年,我局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在创新上动脑筋、在落实上下功夫、在结合上做文章,不断活化教育实践活动载体,充分发挥档案“见证历史、展现文明、昭示规律、教育后人”的重要作用。在原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的基础上打造了“党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档案大型图片展”,图片展由“古代明君清廉为民的典范”、“中央五代领导人对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活动”、“我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等三部分组成,共展出图片 300余幅,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展厅对外开放半个月时间就接待了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人社局、市卫生局、团市委、市妇联、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市银监局等市直和中省直各部门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30多个单位1000多人前来参观。市政协主席耿意志参观后说:看了此次展览很受教育,很受熏陶,下次档案局再办展览,我还带队来参观学习,再来感受档案的文化魅力。市委副秘书长、市直机关工委书记孙君生参观后,对此次展览大加赞赏,并说:市档案局做到了三个契合,即契合了省局档案馆文化建设的总要求,契合了市直机关工委提出的加大机关文化建设的总部署,契合了市委、市政府第二批群教活动的总安排。市人社局孙伟局长带领班子及80多名党员干部分二批进行了参观,并对我局走廊文化、清爽的环境及规范有序的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市卫生局张颜杰局长带领班子及40多名干部参观后,当场对他们的干部说,回去后要结合群教活动开展如何向档案局学习的大讨论。此次展览首次成为了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和高端群体了解档案局、档案馆工作的平台,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窗口,感受到了爱国主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文化艺术的熏陶。省委党的群众路线伊春第七督导组在市领导陪同下也将在近期来展厅进行参观。通过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展厅的展览,让全市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市档案局馆的文化建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我们深深体会到档案馆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高端群体了解档案局馆工作的一张名片。

二、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抢救保护工作相结合

我局保管着90年代初,20多幅各级领导人来伊春视察时的亲笔题词,由于年代久远,都是20多年前进馆的,再加之档案馆保管条件相对较差,致使大部分的题词纸面开裂,字迹退化。局主要领导上任后,积极召开会议,制定方案,对这些真迹进行重点抢救,派专人到省局学习字画装裱技术,并投入相应的设备和材料,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些尘封在档案库房的珍贵题词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并得以重见天日。以此为契机,举办了题词展,此次展览反应出各级领导对林都伊春美好明天的寄托,社会效果反映强烈,收到一致好评。本着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的理念,今年我局成立了伊春市档案局(馆)2014年抢救变质破损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由全局职工参加的声势浩大的档案抢救攻坚会战,将满50年现存年代久远即将变质破损的档案纳入2014年抢救重点,形成了全局领导及所有科室、齐上阵、齐参与的良好氛围。日前,这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现已抢救变质档案达到200卷,从而延长了档案的寿命,再现档案的历史原貌。今年5月,国家和省级考古部门将在我市桃山林业局进行文物挖掘工作,届时我局将派专人全程记录此次考古挖掘工作,并对出土文物的相关资料建立文物档案。

三、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收管用相结合

档案文化所具有的保存国家和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取决于档案资源的建设,档案资源越丰富、完整、多方位,就越能发挥好真实保存记忆的作用。我局多渠道扩大档案接收范围,整合档案资源,确保重要档案资料的集中保管和有效利用。凡是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档案资料做到应收尽收、应存尽存,不断丰富馆藏档案文化资源,为档案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市档案馆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市直机关档案的接收力度,另一方面着重加强征集反映伊春特色历史珍贵照片、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等珍贵照片和文字共计2,000余张、2.5万字,反映伊春生态和物种的图书、期刊和资料200余册,并已全部建立照片档案和电子档案,为后期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积累原材料。下步,我们还将加大力度搜集上海、北京等老知青在伊春当年活动时的影像及文字资料;收集侵华日军当年在伊春犯下的滔天罪行的照片、文件及资料等,为今后办展,编研档案文化精品打基础、做准备。

四、打造走廊文化,展现档案文化内涵

我局在办公楼大厅、走廊、楼梯、会议室等场所设制展示反映档案局服务理念、行为理念、精神风貌和崇高追求的名人名言、警示警句、励志语录。共三十余块展示板:进入办公楼,门厅东西两侧分别展示了我局的工作制度和档案局(馆)分布图;在大厅有两块展板,分别是档案者的工作誓言和档案的成因;在一楼缓台上有圣劳伦斯和司马迁的事迹,他们永远是我们所有档案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二楼走廊,就是我局的学习园地及体现团队精神的两块展板,我们的团队精神就是“打造一流班子、带出一流队伍、干出一流业绩”,“求实、创新、和谐、奋进”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在二楼缓台上,“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和“创先争优、辉映兰台”两块展板体现了档案人神圣职责和内涵;三楼走廊,是我局的六项服务承诺和查阅档案须知;在三楼缓台上,一块“和为贵、谐为美”的展板体现了我局所要营造的工作氛围;在四楼会议室里有四块展板,分别是局(馆)主要职责及内设机构职能、党务政务公开栏,另外两块展板书写着“档案中有前人智慧,用起来可照亮自己;档案中有自己心血,传下去可照亮后人”;“熔炼出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锻炼出一支敬业的档案队伍、锤炼出一支合格的服务队伍,相信团队的力量,我们一直在前进”。几块展板展现了我局档案队伍建设理念、展现了档案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走廊文化中充分体现出了档案的文化内涵和我局的精神面貌,为参观、视察、调研、指导、查档的各级领导、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为此,市委副秘书长、市直机关工委书记带班子成员专程到市档案局调研,对我们打造的档案馆特有文化和机关文化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并且口口相传,而且以下发简报的形式宣传市档案局特有的文化建设。市群教办对我局举办的红色展览给予高度肯定,为全市提供了现场参观教学的场所,也下发简报,宣传市档案局(馆)的好经验、好做法。市卫生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市金融系统的主要领导带队到市档案局参观两个展厅和走廊文化,对档案局的工作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大力改善办公室环境及打造良好的档案干部形象。2013年,对办公资源进行了整合,本着高效便捷的原则,努力营造整洁、舒适、便利的办公环境,平时做到了门窗、墙面、地面、桌椅、电脑清洁无尘,室内无卫生死角,办公台面整洁,用具摆放有序;墙面悬挂本科室工作职责、岗位目标、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每人都保持着良好的仪表及礼仪,讲究个人卫生,衣着干净得体,待人待物亲切友好,讲文明讲礼貌,全力形成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和谐工作氛围。

五、利用新闻媒体,加强档案文化传播

我局通过搭建宣传平台、策划宣传精品,来创新档案文化走出去模式。改变以往宣传对象只对政府部门的局面,走全面宣传特色之路,延伸到报纸、电视、网络等不同的平台,使档案宣传走向了大众。在省档案局开展“最美龙江档案人”评选活动中,我市红星区档案局局长王丽杰同志被选为“最美龙江档案人”。今年,我市所辖一市一县申报创建国家二级馆。据统计,去年至今各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在2013年国际档案日,制作展出了10块大型展板,反映伊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伊春野生资源和中央各级领导视察等方面人文、生态、发展历程的展板。伊春区档案局和市直机关30多家单位参加了宣传活动,也分别制作了宣传板,设置了咨询台,之后将10块展板设在市政府资源馆展出,接待参观人员达数千人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教育世人的作用。其中有5张照片被市直机关工委在创建全市机关文化建设展览上采用。在“国际档案日”宣传之际,分管档案工作的赵晓峰常务副市长在《伊春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全力做好新时期档案各项工作,不断推进全市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署名文章,进一步扩大了档案工作的指导力和社会影响力。我局还和市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档案宣传片,并在固定时段进行播出,受教育的幅面更宽了,极大地提高了市档案局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过去,好多不同层面的群体认为,档案局就是看堆、守摊没啥事的单位,通过我们多角度、立体式开发宣传档案文化精品,使社会各界改变了对档案部门的看法,形成了档案局(馆)不单要存在,还应该进一步的去发展、去壮大。伊春市档案局还把档案信息网建设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我局又投入1万多元,对伊春市档案信息网进行了再次改版,此次改版我局参照国家和省档案局网站结合我市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改版后的网站共设局馆概况、市局动态、区局动态、法律法规、在线展厅、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建设、行业资讯、信息服务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专栏等部分。经过改版,使伊春市档案信息网的功能更加完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并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档案工作的需要。伊春市档案信息网的改版,是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将档案与社会、与公众紧密相连,是联系档案工作者和档案信息利用者的桥梁和纽带,也为档案工作服务民众、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快捷实用的平台,实现了档案资源与社会、百姓的共享,深受伊春人民和档案同行的欢迎。

六、加强软硬件建设,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伊春市档案馆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没有优越的先天条件,我们就牢牢抓住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科学谋划、精心整合资源,积极向上争取所需的资金,在简陋的条件下,具备了服务、展览、利用、存贮、备份等功能。为突出人文特色,我们依托馆藏资源建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展室为主要格局的立体式档案文化展示中心,即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思想道德基地;珍藏图片档案室、名人题词档案室、荣誉档案室。利用这些展厅多次举办了专题档案展,为市民提供了一道道高品质文化大餐,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我们还和市文化局、市资源馆建立了互惠共赢的合作关系,利用他们的大展厅,展出我们局馆办展的内容,使观展的受教育面进一步扩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局还新增添了两块电子屏和多块宣传板,全方位、全时段对档案文化进行宣传,使社会各界时时处处感受到档案就在人们身边,并且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人员老化、人才匮乏,是档案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档案部门文化建设尤其需要文化人才。直接调入人才必竟有困难,我们就采取“借、请、聘、育”人才来解决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在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我局注重对原有人员进行培养,通过广泛开展“争先创优”等活动,从中吸取道德营养,感悟精神力量,引导和鼓励档案文化人才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自身才干,创造非凡业绩,成为档案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局还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和先进地市学习或到上级部门培训,同时开展“爱书、读书、用书”活动,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先进性教育,强化岗位练兵,评选业务能手,以便提高他们的技能,促进他们从单一专业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掌握现代工作技能和手段,并运用这些技能和手段改进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工作能力。在目前举办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图片展中,我局三名相对年轻的职工比学赶超,轮番客串讲解员,使展览生动活泼,得到前来参观的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我局注重加强干部职工思想引导,引导干部自我调节情绪,理性看待问题,培养干部阳光心态和健康心理,使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档案文化建设是档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文化建设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一年来,我局开展的一系列档案文化建设活动激起社会热烈反响,凸显出档案馆公共服务功能,使档案走进了市委、市政府的高端人群和寻常百姓中,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按照国家和省档案局关于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向先进兄弟地市档案局学习,取长补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大档案”意识,以文化之力,铸档案之魂,大力倡导、宣传档案文化产品,全面提升档案利用价值、资政价值、存史价值。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通过档案文化建设推动档案事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切实加强黑河档案文化建设

黑河市档案局

2014514日)

近年来,黑河市档案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档案局的亲切指导下,按照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丰富馆藏、服务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了档案工作在推进黑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独特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得到了党委政府充分肯定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现将我们开展档案文化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和档案同仁予以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着力打造档案馆人文特色

黑河市档案馆按照打造“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资料查阅利用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和档案文化中心”六位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档案馆建设要求,利用有限的馆库条件,加大文化档案资源征集力度,协调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黑河市重大事项档案管理办法》。与此同时,市档案局下发了《黑河市重大事项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黑河市档案馆档案资料征集方案》,并刊登在《黑河日报》和黑河档案信息网站上,为文化档案资源征集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组织召开了黑河市首届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咨询专家座谈会,为在全市历史界、文化界、老干部和有关行业领域带头人20余人颁发了聘书,并向专家们介绍了黑河市档案馆馆藏情况及档案资料征集方案,通过专家们提供散存在民间的有价值档案征集线索,充分发挥专家们在文化档案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市档案局积极与文化、旅游等部门沟通协调,征集到国家领导人视察、黑土作家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刘邦厚名人档案、抗日战争时期珍贵照片、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民国华侨档案、中俄文化大集档案及瑷珲历史陈列馆原馆长捐赠的资料共2500余卷(册)进馆,进一步丰富了市档案馆档案文化资源。

二、突出照片档案特色资源,为档案馆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黑河市档案馆照片档案是馆藏档案的一大亮点,为加大照片档案征集利用力度,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照片档案征集利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照片档案征集利用工作;设立编研声像科,具体负责照片档案征集拍摄、整理归档和开发利用工作,为征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根据黑河历史文化底蕴和区位优势,征集利用领导小组按照以利用带征集的理念,确立了黑河历史记忆、中俄友好纪实(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辉煌历程(黑河建市20周年)、庆祝建国60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北疆古韵、黑河妇女风采录、黑龙江知青历史、瑷珲历史、旅俄华侨历史、黑河旅游、怀念王肃等10多个专题。并由局长带队深入到北京、沈阳、大连、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广泛开展照片档案征集工作,共征集照片15000余张。目前,馆藏照片档案已达40505张,并进行了规范整理,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按照市委书记刘刚的重要批示精神,市档案局作为编写成员单位,积极参与《90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在黑河》大型历史纪念画册的编辑工作,积极为画册出版提供照片资料,并派专人深入到俄布市及各县(市)区开展照片档案资料的拍摄和征集工作,拍摄征集各种照片档案资料10000余张,为画册出版提供了丰富的照片档案资料。按照市领导要求,市档案馆积极挖掘黑河华侨档案资料并做成仿真件展览以宣传黑河,积极为鄂伦春下山定居60周年举办展览提供档案服务,接待查档3000余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15000卷(册)、照片5000余张,免费复印近万张,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三、开展丰富多彩档案宣传科研活动,进一步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

为纪念《档案法》颁布20周年,黑河市档案局举办了全市“档案与我有约”为主题的“电力杯”档案演讲比赛,来自全市档案战线的7个代表队14名选手参加了这次比赛,各位选手依托丰富的档案馆藏,提炼精彩的档案故事,展现了档案文化建设的独特魅力,比赛现场紧张激烈,掌声不断,感人至深,8名选手脱颖而出,分获比赛的一、二、三等奖。孙吴县文体局王莹以侵华日军慰安妇照片档案背后的故事为例代表黑河市参加了全省档案演讲比赛,并荣获演讲比赛一等奖,市档案局获得优秀组织奖。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和全社会档案意识,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市档案局、市委宣传部和依法治市办公室在全市联合举办“档案与我有约”为主题的档案巡回演讲活动,来自全市档案演讲比赛获奖8名选手组成巡回演讲团,先后在北安、嫩江、孙吴、逊克、五大连池举办了5场专题演讲,历时一周,行程1500公里,听众达2000多人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是50年来黑河市档案发展史上第一次举办档案巡回演讲活动。认真开展档案信息化和档案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快档案文化建设步伐,并取得丰硕成果。先后组织开发了《文档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档案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馆版)》、《现行文件管理系统》、《电子文件网上报送接收系统》、《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多个科研项目。《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课题已通过国家专家鉴定组鉴定,得到了国家、省档案局的充分肯定。我局2名同志被评为“最美龙江档案人”,副局长雷振生被推荐为全国“最美档案人”,并接受了《中国档案报》的专题采访。通过采取这些举措和举办这些活动,增强了全社会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也进一步提高了档案文化影响力,取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四、积极挖掘档案文化资源,为打造黑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服务

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特色档案文化研究,紧盯社会热点,深入挖掘利用档案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展览、编制纪录片、出版编研成果等多种形式,积极为建设黑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服务。市档案局进一步拓展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着力突出人文特色,制作了展柜和展板,举办固定陈列和档案展览,展览分黑河简要历史、黑河自然概况、领导亲切关怀、历届主要领导和黑河档案概况五部分,展出珍贵照片100余幅,展出珍贵档案、资料及实物30余件。并依托馆藏档案文化资源,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展览活动,先后举办了《黑河市区城市建设档案资料图片展》、《“两国一城”档案资料图片展》、《黑河市旅游发展成就图片展》、《庆祝建国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图片展》、《庆祝中俄建交60周年大型纪实图片展》、《辉煌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图片展》、《黑河历史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图片展》、《鄂伦春民族定居60周年大庆主题成就展》。近年来,全市共举办档案展览20次,参观人数达15万人,在社会上反响强烈。为纪念黑河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辉煌成就,在省档案局与省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历史记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片中录制3期,先后在黑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为纪念建党90周年,由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局、黑河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红色档案——纪念建党90周年纪录片”在黑河电视台开播,先后展播18期,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时期无数革命先烈在黑河工作战斗的英雄事迹,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影响广泛。为回顾黑河市20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20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黑河市档案局与黑河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办电视专栏《黑河建市20周年》专题片,共播出258期,讲述20年来黑河市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近期,我局又与黑河广播电视台再次联手开办电视专栏《黑河记忆》,打开了尘封的记忆,讲述历史档案背后的故事,展示黑河大地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几年,市档案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档案编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编辑出版了《中俄友好纪实(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辉煌历程——纪念黑河市(地级)成立20周年》、《怀念王肃——纪念王肃诞辰100周年》等档案编研精品,努力打造黑河档案文化品牌,为黑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进一步提升了档案文化影响力。

我们虽然在档案馆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按照省档案局要求和与先进地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推进会为契机,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市在档案馆文化建设上的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档案馆文化品位,增强档案文化亲民氛围,让档案文化和图书文化、博物文化一样走出神秘的馆库,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档案文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更大的独特作用。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加强档案征集  弘扬档案文化

鸡西市档案局

2014514日)

档案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档案文化日益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在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文化“记载历史,传承文明”,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是各级档案部门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近年来,鸡西市档案局不断推动档案文化建设,以档案征集为主线,进一步丰富档案馆藏,增强档案文化底蕴,向社会展示档案文化成果,提高了社会对档案文化的认知。

一、加强档案征集,丰富档案馆文化底蕴

近年来,鸡西市档案局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强档案征集工作,档案馆藏日益丰富。自2011年以来,鸡西市档案局把档案征集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成立了档案征集重点工作推进组,主管局长挂帅,抽调精兵强将重点工作重点推进,大力度落实档案征集,尤其是专业档案、特色档案的征集工作。派出得力人员对全市各单位档案情况调查摸底,主动出击,三年来,档案接收征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接收事业单位档案、改制企业档案、专业档案等10288卷,征集重大活动(事件)光碟150余张。2012年,接收文书、专业档案4.6万余卷(件),征集重大活动(事件)光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照片等600余张(份)。2013年,接收民生档案30万余卷(件),征集各类报纸、字画、资料、照片等560余份。近年来,为鸡西市62位名人建立了名人档案,打破了档案馆“见事不见人”的馆藏结构。2011年和201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鸡西市档案局两次与市名人协会联合举办书画展,将鸡西书画家现场创作的47幅字画全部收入档案馆。这些举措使鸡西市档案馆馆藏一举突破了40万大关。这些档案资料不仅是一种历史记录,更是对鸡西历史文化的传承,馆藏的丰富进一步增强了档案馆档案文化的底蕴。

二、依托档案资源,弘扬档案文化

档案文化建设内涵深刻,形式多样。为了让民众更好地了解档案文化,成为档案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近年来鸡西市档案局依托日益丰富的馆藏档案,把推进档案文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采取多样的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档案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多举措宣传,传播档案文化

201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25周年,为加强全社会对一法一例的认识,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鸡西市档案局采取多项措施,全方位加强档案法制宣传。518日和915日前后,鸡西市档案局开展了一系列《档案法》宣传活动,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答记者问、播发宣传标语;群发手机短信,向全社会宣传《档案法》和《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在鸡西政务网播宣传字幕;组织县、区档案系统干部分别开展了一条街宣传活动,悬挂横幅,散发传单5000份;出动宣传车在主要街道及部分社区和企业宣传《档案法》和《条例》;向市领导和各委、办、局领导赠送《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及《档案法》宣传材料300份,主管副市长《鸡西日报》发表纪念《条例》和《档案法》的文章;93日,组织召开了鸡西市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25周年座谈会,对从事档案工作25周年以上的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在《档案法》和《条例》的宣传上做到了报纸有字、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手机有信、街上有行,实现了宣传全覆盖。

2013年开展了“档案开放日”系列活动。530日至69日,鸡西市档案局以一系列活动大力宣传档案工作。开展了电视宣传活动,在市电视台播出了一部以下岗失业人员查找丢失档案为主线,全面展现市就业局接收破产企业职工档案,并提供优质服务的《档案托管利国惠民》专题片;开展了做客新闻直播间活动,两位科长做客鸡西电台新闻直播间,就国家档案局《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10号令)及国家监察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30号令)进行了详细解读;先后协调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分别在市委、市政府办公楼一楼LED电子显示屏上全文播出了30号令和市档案馆简介;开展了手机群发宣传活动,通过网通、移动通信公司4次群发手机短信,宣传“档案开放日”活动,覆盖面达到50万人; 6月9在局会议室举办了鸡西市首届“档案开放日”活动,活动展出的档案有:残疾人档案、20002012年高考学生档案、纸样档案等15个门类,展出的报纸有:香港《文汇报》、台湾《中央日报》、建国前《鸡西日报》创刊号及《鸡西晚报》、《北疆名人》等。市委、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及市直机关等48个单位150余人参加了“档案开放日”活动。

(二)广开思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2011年,鸡西市档案局在鸡西收藏家手中发现了与鸡西市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珍贵档案史料10多万份,包括鸡西地方文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传记照片、唐宋辽金时期的地图、各时期的印章、证件等,这些资料文物,真实再现了鸡西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是全面反映鸡西地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为发挥这些珍贵史料、实物的作用,鸡西市档案局腾出了一层楼,建立红色革命文物、文献教育基地,对这些史料进行展出,让鸡西人民永远记住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20136月,爱国主义基地以《鸡西历史记忆》为主题正式开馆。馆内共展出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88张、实物184件;解放战争时期的照片120张、实物42件;“文革”时期的照片103张、实物74件;鸡西历史版图照片16张、实物99件;地方文献照片13张、资料4334册。开馆以来,已接待社会各届400余人到馆参观。

鸡西市档案局近年来通过加强档案征集丰富馆藏,进一步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了档案文化的表现力,拓展了档案文化的传播渠道,突显了档案文化的魅力,大力推进了鸡西市档案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依托馆藏资源  突出本地特色

做好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

双鸭山市档案局

2014514日)

一、不断丰富馆藏,做实档案馆文化建设基础

1.馆藏基本情况:双鸭山市库房面积750平方,现有档案资料119751卷,其中档案占77%,资料占13%

2.特色档案资料情况:烈士档案1卷,书画作品214幅,人物档案23卷,名人档案2卷,口述档案4卷,本市作家作品50多册。本市建市以来《双鸭山日报》全册,本市各团体出版的期刊200多册。

3.征集档案情况:市档案局为贯彻市委、市政府两办《关于开展东北抗联档案史料征集活动的通知》,下发了《抗联档案史料征集倡议书》,广泛征集东北抗联在我市的活动史料。市档案馆工作人员通过采访抗日时期老战士、劳工以及在革命烈士纪念馆、老促会、市政协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收集和形成抗联照片215张、抗联资料70余件、图书10册、录音录像带8盘。内容有抗联英烈、著名人物照片及事迹材料、抗联简介、抗联将士缴获的战利品、战士生活、战斗的照片、回忆录等。抗联档案征集进馆,不但积累了双鸭山历史文化,填补了市档案馆无抗联档案的空白,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能够让人们认识并牢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抗联将士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弘扬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强人民的民族意识、忧患意识,激发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努力建设我们美好家园,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和跨越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编研档案精品,提升档案馆文化建设品位

几年来,我们集中力量,配备了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挖掘馆藏,形成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编研成果。

1.《拓印——中国共产党双鸭山六十年》彩页177张,字数546千字,印刷300册。此书从确定课题到成书历经两年多时间,共查找馆藏档案67卷,资料8册,报纸35张,复印600多张,领导照片72张,内文及图片文字分别校对6遍及5遍。该书以最珍贵和翔实的资料集中反映中共双鸭山市委60年来领导双鸭山人民发扬自强、团结、创新、争先的精神,为双鸭山的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全面展示全市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它是研究和撰写60年来双鸭山党的发展历史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最珍贵的资料。      

2.《双鸭山市各级各类档案局馆基本情况长编》(2004-2012)内容包括市档案局在内的13家档案局馆的基本情况,主要有工作简介、大事记、获得各种荣誉情况、年度目标考核情况、职工接受教育培训情况、论文、科研成果发表情况、新闻稿件发表情况、档案资料保管及提供利用情况、人员基本情况。它全面反映了我市各级各类档案局馆基本情况,为今后查找和利用留下了完整的原始记录。

3.《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492008年)196千字。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和进行国民经济恢复,进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轨迹。

4.《双鸭山档案志( 1986——2000  )》设844章和综述、大事记、附录,共40万字,80张彩页。此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载和全面反映了1986-200015年间双鸭山档案工作情况,为人们进行历史查考,总结档案工作经验,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中国共产党双鸭山市历届代表大会概况》143千字,黑白照片16张,彩色照片12张。在编写过程中查阅馆藏档案资料65(),编写中利用了24()100多页,调阅《双鸭山日报》20张,利用2万字,查阅馆藏照片档案2册近百张,收集老照片30张,编写中利用了11张,到市委办、组织部等单位收集党代会照片,市委办提供15张,城建档案馆提供4张,本书采用8张。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载和反映了我市第一至第九次党代会概况。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至第九次党代会的开幕词、闭幕词、上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决议、大会主席团成员、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大会代表名单、选举结果等,它不仅反映了双鸭山市党的组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双鸭山人民发扬“自强、团结、创新、争先”的精神,为实现双鸭山的振兴和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是研究和撰写建市以来双鸭山党的发展历史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最珍贵的资料,为我市各级领导和部门了解和研究双鸭山市重大历史决策及实施、总结双鸭山市历史经验提供了完整、准确、详实的史料依据,填补了我市党代会史的空白。

 6.《双鸭山之最》(1956-2006)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各个领域,时间跨度从1947年至2006年,共成文94条,13千字,于2006521日被双鸭山日报整版刊登。《双鸭山之最》的出版与刊登,传承了地域文化,弘扬了双鸭山精神,对于我市人民进一步认识双鸭山,热爱双鸭山,从而更好建设双鸭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市档案馆为双鸭山市建市五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三、开展宣传教育,搞活档案馆文化建设事业

1.狠抓网站建设,营造强有力的宣传平台。2008年,双鸭山市档案局馆率先在双鸭山政务网和中国·双鸭山网站建立了网页,并于2009年升级为子网站。2011年,双鸭山市档案局又对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网站包括“局馆长致辞、政务公开、民意征集”等九大版块,涵盖“工作动态、行业快讯、公告公示”等十九个栏目,在国际国内的档案资讯、与民生有关的服务实例和服务流程以及与网民互动环节设置等方面独树一帜。同时,双鸭山市档案局馆在网站内容更新速度上严要求,如:动态新闻随时更新,行业快讯半月更新,滚动图片每月更新……真正做到了网站设置图文并茂,网站内容及时更新,提升了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宣教实效。自2011年以来,总计更新546条,是2008年网站建立以来的7倍,更新率、点击率、收藏率均有大幅度的提升。近年来的网站建设,使双鸭山市档案局馆的网站在双鸭山市部门网站建设中名列前茅,多次获得365bet中文官网和双鸭山市政务公开办的通报表扬。

2.加强舆论引导,提升社会关注度。双鸭山市档案局发扬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将平时的“小”宣传,贯穿于全社会的大背景下,努力形成“档案大宣传”格局,起到意想不到的“大”作用。2011年,双鸭山日报利用两个整版为双鸭山市档案局馆免费制作了题为《档案——存史通鉴  传承记忆》的彩色专版。这篇专版不仅宣传了双鸭山市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弘扬了档案人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扩大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2011年以来,双鸭山市档案局馆在《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报》、《黑龙江档案》等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发表各类稿件268篇,连续3年获得黑龙江档案优秀通讯员称号,并多次荣获市级宣传工作的荣誉。

3.抓住宣传契机,重点宣传档案文化。双鸭山市档案局积极利用国际档案日、《档案法》颁布纪念日和其他重大活动的机会,精心组织档案宣传工作。尤其是2009年,为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双鸭山市档案局将馆藏照片档案进行了展览,提升了档案文化的魅力。几年来,双鸭山市档案局共组织街头宣传1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展览档案文化资料10余次,扩大了档案文化的影响力。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创新档案文化功能  繁荣林区生态文化          

大兴安岭地区档案局

2014514日)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确立和“天保”工程的稳步实施,中国林业建设由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并驾齐驱,进入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建设三足鼎立的崭新时代。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大兴安岭地区坚持把创新档案文化功能作为繁荣林区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牢牢抓住生态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这一主轴,不断丰厚馆藏文化底蕴,丰富档案文化功能,丰实档案文化阵地,在发挥档案见证历史,服务当代,传承未来的作用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提高林区生态文化的承载力、影响力和集聚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一、丰厚馆藏文化底蕴,提高林区生态文化的承载力

 “十二五”期间,大兴安岭被国家定位为生态功能区和全省十大功能区之一。面对林区社会对生态档案文化需求的不断高涨,大兴安岭地区各级档案馆注重档案特色和价值,积极征集反映林区特色的档案,不断丰厚馆藏档案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努力使各级档案馆成为印证林区开发建设的活历史。

1.突出重点,加强生态档案收集管理

围绕全区生态文明战略总体规划,地区各级档案馆将生态档案资源征集管理工作作为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顺应形势的发展和全区工作大局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整合全区档案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着力强化生态文明战略、重大项目建设、林区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及营造林工程、水利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民生工程等领域档案资料的收集,做到应建尽建、应收尽收,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林区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与此同时,针对生态功能档案时间跨度长,内容范围广、涉及部门多,收集难度大等特点,地区档案局制定了长期工作规划,把生态建设档案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总体规划,联合工信委、天保办等相关部门成立工作推进组,多次深入基层,重点督办了一期天保工程档案、水利资源普查档案、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档案工作,将资源、营林、水利、保护区等相关部门形成的各种载体档案收入各地档案馆,既丰厚了各级档案馆藏,也为繁荣地区生态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服务。

2.围绕主线,积极拓宽征集领域

为增强档案馆文化储存的含量,围绕地区文化产业总体布局,在收集内容上,加强了对本地方地貌物产、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著名人物等具有社会文化利用价值档案的征集力度,增加了文化积累的层面和层次。漠河县档案馆从发展的需要出发,主动收集刻录了2002年以来的漠河电视台的新闻稿件;收集了部分与中国北极有关的“北极光节”、“汽车拉力赛”、“冰雪节”重大活动的照片、录像带、光盘等;塔河县档案馆加大了县域人才相关特色作品征集,征集了鄂伦春族名人关小云同志《鄂伦春史编》全部图书资料;刘玉亮的《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及雕刻艺术》丛书全套;《塔哈河文艺》、《五味文学》等地方期刊、老知青图片等档案资料。呼玛县档案馆围绕黄金之路生态文化路线,加强了百年老县历史特色文化建设的收集工作。各林业档案馆也同时也开展了桦树皮工艺、版画、岩画等特色文化产品的收集工作。

3.丰富历史,对外开展档案征集

大兴安岭开发建设虽然只有50年,但大兴安岭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这里有旧石器遗址,有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采金遗址和古驿道,有风格独特的鄂伦春民俗风情,有东北抗联抗击日寇的战场等等,所有这一切,构成了独具大兴安岭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弥补地区各级档案馆历史馆藏的不足,呼玛县、漠河县等档案馆开展历史档案收集与抢救同时,都积极拓宽征集渠道丰富馆藏。漠河县档案馆申请专项资金,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大连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开展征集工作,征集到部分珍贵的漠河金矿有关历史资料和历史人物李金镛的资料复印件200多页,制作皇帝朱批仿真件13件,弥补了漠河县档案馆没有清代历史档案的缺憾,为漠河县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呼玛县档案馆也以百年老县建县迎庆活动为契机,制定了走出去征集呼玛县历史档案的规划,并已全面展开付诸实施。

二、丰富档案文化功能,提高林区生态文化的影响力

在林区面临大调整、大改革、大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档案资源的资政明鉴作用越发显现。为此,全区各级档案部门牢固树立“藏而不用、等于无用”的理念,深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努力提高为改革发展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1.打基础,健全档案利用服务体系

70年代全区各级档案馆建立以后,大兴安岭地区档案局作为地区档案工作的主管机关,努力构建以地区档案馆为主体,以县区档案馆为支撑,以各特色和专业馆(室)为特色的档案管理体系,通过几代档案人的努力,目前已经建立了5个国家综合档案馆,8个林业档案馆,地林直、中省直110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档案工作管理体系,档案工作触角延伸到林区社会各个层面,为档案服务地区中心工作,服务林区社会大众提供了便捷平台,为档案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2.搭平台,推进公共网络利用服务

地区各级档案馆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着力推进档案查阅利用中心和现行文件利用中心两个“窗口”建设,积极完善政府公开信息查阅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向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档案提供利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在注重实体档案馆利用服务同时,地区档案局加强了档案网络平台建设,制定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了以地区档案网页建设为主,三县、四区、各林业局为辅的网络平台建设,扩大了档案工作网络覆盖,同时利用各级政府网站,宣传档案文化建设工作,为林区社会提供更加便捷的档案利用服务,推动了林区档案事业发展。

3.出精品,资政服务生态文化大局

地区各级档案馆馆藏资料是大兴安岭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积累和保存下来的原始性文化资源,为全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近年来,全区各地充分发挥档案部门得天独厚的优势,紧盯发展重点、社会热点,结合全区中心工作及开发建设50周年等重大活动,积极编撰档案文献,不断推出富有兴安特色、档案特点的编研成果,活化档案信息资源,打造档案文化精品,相继编纂了《大兴安岭地区5.75.6两次特大森林火灾》、《大兴安岭地区区划体制文件汇编》等19300多万字成果,编辑刊发了30期《大兴安岭档案》,共为12部县、区、林业局档案志的撰写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档案依据,为林区开发庆祝活动、蓝莓节、北极光节等重大活动提供了声像、图片、文字等档案资料支持。各地档案馆利用档案编辑了当地大事记录、老知青画册、林区开发建设回顾照片等材料,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展览活动,较为科学地实现了对档案资源的深度加工和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档案资源在服务大局中的资政铭史作用。

三、丰实档案文化阵地,提高林区生态文化的集聚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改革发展,特别是林区大转型时代的到来,一大批档案资料将集中地收入到各级档案馆,不可避免地对档案文化阵地建设带来新的课题。面对新的考验和挑战,地区各级档案馆着力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管理力度,与时俱进地抓好档案文化阵地建设。

1.加强领导,强化档案文化建设组织保障

我们把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档案事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纳入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工作责任制,强化了对各级档案部门的层级考核,加大档案文化建设的标准、制度、规范建设力度,为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制度规范保障。

2.坚守底线,构建档案文化阵地保障体系

把确保档案绝对安全作为全部工作的底线,通过实行目标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健全了档案管理各项制度和应急防范机制,积极构筑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档案安全体系。同时,突出抓好档案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积极做好档案移交、利用和数字化过程中的敏感信息和涉密档案的审查监管工作,严格执行开放档案鉴定工作制度,做到敏感信息和涉密档案不公开、不外包、不上网,绝密档案不数字化,有效确保了档案实体和信息绝对安全。

3.提升素质,加强档案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针对当前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新情况、新内容、新问题,以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档案干部队伍为目标,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扎实深入地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下发征求意见表,对照典型找差距、面对工作找不足等方式,认真解决档案部门存在的“四风”问题,加强岗位职责制度建设,完善工作考核方式,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全面加强了档案部门和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素质高的档案干部队伍,营造了务实、高效、想事、干事的良好风气,为提升档案文化功能,繁荣林区生态文化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构建档案管理平台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绥芬河市档案局

2014514日)

全省档案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全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这一目标,给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档案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发展的基石,档案工作肩负着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任。因此,档案在文化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下面把我们绥芬河市档案局在为文化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工作方面的几点做法向与会的市县区作一下简单的交流。

一、绥芬河市档案局基本情况

市档案局(馆)基本情况。市档案局成立于1983年,1984年党群机构改革时隶属市委办,1996年实行局馆合一体制办公,隶属市委序列。1996年档案局、档案馆、史志办机构合并,2008年党史办分离,编制数13,现有职工11人,档案局下设办公室、馆室科、经济科、法制宣传科、指导室、方志办五个科室。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库房面积148平方米,馆藏112个全宗,保存档案59474卷(件册),其中26632卷、32842件,排架长度258米,其中文书档案18341卷占馆藏的87.8%,科技档案133卷占馆藏的0.64%,音像档案1210张(盘)占馆藏的5.8%,专业档案1215卷(幅枚)占馆藏的5.9%,馆藏照片2000余张,馆藏资料5091册,排架长度95,档案室密集架10列,馆藏档案主要保存在军政委员会、市委、市政府、绥芬河海关全宗内。(195211日绥芬河军政委员会正式办公)。

二、档案文化融入档案工作创新,着力打造发展型机关

一是创新载体,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制发了《绥芬河市“六五”档案法制宣传教育规划》,运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体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我局在政府网页上开设“档案法规政策”、“档案工作动态”、“现行文件公开目录”、“查档须知”等宣传栏目,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查询服务。在《绥芬河日报》、绥芬河政府信息网等宣传媒体发送信息26条,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工作,在本局(馆)档案查阅大厅制作《档案法》和《馆藏档案介绍》宣传栏,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将年青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年青干部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创新业务指导方式上,实行现场指导操作,边学习、边指导、边整理,基层档案员在指导现场中学习立卷归档方法。2013年,经过指导完成9项民生档案整理立卷归档工作。其中社保局涉民档案包括: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档案600多卷,婚姻档案300多卷,检索工具全部达到案卷级录入。三是收集、征集重大活动档案。我局先后两次组织人员赴东北三省征集绥芬河建市以前有关的历史档案,为市庆活动提供了大量历史依据。与信息中心、报社建立了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征集照片1千余张进馆。全程参与绥芬河国际贸博览会和文明城创建的资料整理过程,并接收进馆。开展了向文化界、企业界等社会名人档案征集工作,征集方案在当地电视台、报社进行一周的宣传报道,制定征集计划,将符合征集要求的范围列出来,推进各界名人档案、作品的移交、捐赠与寄存工作。安排人员去对接沟通,并做好名人数据库的管理,目前已有21位企业家和社会名人档案进馆。对丰富馆藏、提升馆藏档案品位,发挥档案的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加强全市档案人员档案法律和业务培训,20135月份组织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员参加省局业务培训班,全市共有23人参加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档案法律和业务培训,有效提升了全市档案人员的档案法制和业务水平。五是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巩固和完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继续加强2个镇11个行政村档案室建设,在指导过程中不放松和放宽标准,严把案卷质量关,做到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安全,使村级档案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发展,全市2个乡镇11个行政村全部设置档案室,并配备了专(兼)职档案员,村级档案管理规范化达到90%以上。六是抓好馆藏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弘扬档案文化遗产。通过全局的共同努力,2013年完成了《绥芬河市历史大事记1860——2012》的编纂出版,全书共35万字,90%的资料都出自馆藏档案,较全面地反映了绥芬河历史发展全貌;为市委提供绥芬河市历届市委书记讲话报告,并汇编成册。与电视台共同制作完成了《百年口岸绥芬河》大型纪实专题片,与民政部门合作完成了《绥芬河执政纪实》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充分发挥了馆藏档案的优势,真正使“死档案”变成了“活资料”。七是主动介入,抓好对文化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指导。去年7月,我们对文化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文体中心、博物馆和电视台等部门座谈了解和实地检查,基本掌握了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档案的现状,并对资料不全、硬件不够和管理混乱等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这项工作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刚刚起步,今后我们还会跟踪监管。

三、档案文化融入档案服务,着力打造服务型机关

为档案利用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实行全天候无假日、电话预约查询、上门服务等方式,畅通服务渠道。2013年共接待社会各界档案利用者460余人次,查阅档案600余卷。为我市经济建设、编史、修志、落实政策、机关查考、调解纠纷、工作调动、户口迁移、下岗人员查找工作依据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局把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好,牢固树立对市委市政府负责,为全市经济社会服务,为全市基层单位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观念,把市委市政府交办的事情办好,把服务百姓的好事办实。狠抓机关作风建设,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做到三心(热心、细心、耐心)、三会(会文明用语、会礼貌待人、会站立服务),保持三样(平时与检查一样,熟悉和不熟悉一样、领导在与不在一样),努力塑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档案干部队伍。

四、档案文化融入党建工作,着力打造廉洁型机关

一是结合市纪委开展的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积极开展局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制定家庭助廉实施工作方案,采取集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等方式,每周利用一下午时间开展党支部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片,在办公楼设置警示牌,时刻提醒全体干部职工廉洁从政,局主要负责人配偶与市纪委签定家庭助廉责任书,从单位、家庭浇注“防腐剂”,从思想上筑起道德和法纪二条防线,提高防腐拒变能力。二是把档案文化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把先锋模范作用渗透到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三是档案文化与队伍建设相结合。以档案文化陶冶干部职工情操,坚持例会制度,制定业务流程序图,实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工作制度,规范干部的行为,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造就高素质、高能力的档案干部队伍。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围绕文化强县

全面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萝北县档案局

2014514日)

近几年来,萝北档案局以档案资源为载体,紧紧围绕文化强县建设,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以记载历史,传承文明为特征的档案文化彰显着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档案文化的品牌建设效应,深入挖掘档案文化资源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在文化强县和档案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萝北县档案馆始建于1958年,是省一级档案馆,现座落在萝北县风景秀丽的名山镇黑龙江畔。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1000平方米,是一所完全按照国家级档案馆建筑设计的现代化档案馆。馆内安装有自动报警和灭火设备,温度测量和自动调控仪、防有害生物设施等一应俱全。萝北县档案馆历经54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建设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馆藏资料有百余年历史,历史悠远的档案始于1911年的清朝宣统年间,比较完整的有伪满、民国以及建国以后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档案。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我县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县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整合资源,丰富馆藏,助推档案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档案资源建设是开展档案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没有档案资源,档案文化建设就无法开展,为此我馆结合县情实际,围绕我县历史发展轨迹,大力挖掘档案文化资源。2007年,结合我县历史发展,深入挖掘形成了具有代表我县不同时期发展的“六大文化”,即抗联文化、拓荒文化、知青文化、界江文化、掘金文化、土著文化,并撰写成“六大文化”系列丛书,为我县开展文化强县建设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2009年,经过调查了解,我县历史档案有流失在外地的现状,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我县历史档案实施了抢救。我局同时派出两组人员,由局长、副局长亲自带队,一组前往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省市档案馆、图书馆,另一组顺黑龙江沿线市县档案馆、图书馆,对我县各历史时期的档案进行抢救,经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历时一个月共抢救回伪满、民国等时期的文字资料120万字,图片300余幅,地图50册。既丰富了馆藏,又为开展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2011年冬,我局对萝北县现存的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了考察论证,工作人员踏着积雪,冒着严寒对我县现存的15处革命遗址进行了考察论证、拍照、整理、归档,为我县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县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广阔的教育平台。

二、大力开展档案文化建设,深入开展萝北记忆工程

为了让民众更好地了解萝北历史和档案文化,使档案馆真正成为档案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深入开展萝北记忆工程。2008年,我局率先在全省开展了留住“萝北发展记忆”工程,留住历史的瞬间,让人民了解萝北的发展变化过程。制定了《萝北县开展记忆工程实施方案》、《萝北县声像档案征集移交实施办法》,为全县128个单位建立了声像档案数据库。2009年结合建县百年,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制作了“百年萝北”大型图片展,提供制作图片300幅对外展出,历时一周接待参观者5000余人,极大的激励了萝北人民知家乡,爱家乡的热情,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2010年我们又增加了50幅图片,利用办公楼走廊空间常年对外开放,外来办事者止步观赏,既保存了历史,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萝北文化、喜爱萝北,彰显了萝北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同时渲染了档案文化建设的重大深远意义,为我县打造文化强县奠定了基础。

二是立足文化强县建设,推进党史、县志工作。《萝北县志》第二部续志工作自2006年启动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全体编修人员的共同努力,去年年底全书共完成资料征集1200万字,形成送审稿120万字,图片300幅。党史工作在2012年完成《中共萝北历史》第一部的基础上,2013年启动了《中共萝北历史》第二部的资料征集工作,当年完成资料征集40万字。

三是大力弘扬萝北文化。近年来,我局积极与县电视台合作,充分利用馆藏档案文化资源,联合制作了《萝北档案》专栏,以说事的形式,配合影像,图片等各种载体,先后制作了《历史瞬间》、《百年萝北》、《缤纷萝北》、《四海风情路》等专题栏目,解说萝北历史事件,人物故事,萝北记事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萝北档案》专栏的开播,既是对馆藏档案资源的一次开发利用,又是档案文化影响的深层次挖掘与发展,是档案文化建设的一种良好载体。通过专栏宣传,进一步扩大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档案文化的知名度,奠定了档案文化建设的基础。

三、围绕档案文化,建立一支过硬的档案人才队伍

档案工作者是档案文化建设的传播者,开展好档案文化建设,就必须有支过硬的档案人才队伍。一是深入加强发展创新型队伍建设,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围绕我县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开展档案文化建设,科学规划,大力整合档案资源,努力构建覆盖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档案文化资源体系。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适应档案文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引进人才,把愿为档案工作奋斗的有志者充实到档案队伍中来。在编写县志和党史工作中,我们聘请了有文化功底和写作能力的人才,加入到编写工作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之成为档案文化建设的传播者,我局现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7人,基本上建立了适合档案工作发展的人才队伍。

通过近几年的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使我局进一步夯实了档案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了档案文化建设的科学观念和运作方式,为进一步推动档案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不断开展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引领着我们对档案精神的新探讨,崇尚“忠职守、淡名利、重服务、勇创新”的精神,成为我们档案人的新精神,新风貌。为今后开展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不断的推进全县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跃升,继续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把档案文化建设成服务于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前沿阵地。

全省档案馆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

加强馆库建设  打造文化精品

绥滨县档案局

2014514日)

绥滨县档案馆成立于1964年,现为局、馆合一体制,隶属于县委,现有编制14人。现档案馆201312月投入使用,馆库建筑面积3,424平方米,设有517室及办公用房,建设完全符合规范和标准,内部设施齐全。

一、加强档案馆库建设,打造档案安全中心

绥滨县档案馆成立于1964年,原馆面积780平方米。2012年,绥滨县档案馆新馆建设列入国家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于20124月开工建设,201312月竣工,20131231日正式开馆投入使用,设计完全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档案馆建设标准》执行。档案馆新馆位于绥滨县五一公园东侧,总投资一千余万元,建筑面积3424平方米,为三层框架结构,每层楼高4.8米,楼体外挂大理石、玻璃幕,与广场舞台和博物馆毗邻,同公园和群众健身广场相映成趣,并融入了诸多文化元素,时代气息浓厚,成为能充分发挥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功能的地方标志性建筑。其中,档案库房面积980平方米,设有纸质大库房、纸质小库房、特藏库、音像库、资料室、陈列室;档案技术用房面积410平方米,设有接收室、整理编目室、修史编志室、展览加工制作室、裱糊修复室、机房、数字化室;对外服务用房面积1000平方米,设有接待登记服务大厅、目录室、开放阅览室、未开放阅览室、现行文件利用室、现行文件保管室、展览厅、报告厅、复印室。设施配备比较齐全,有档案密集架200组,其它装具210套,微机15台,服务器1台,照相机、摄像机、复印机一应俱全。设施配套,库房设计达到“八防”要求,制定并执行档案安全责任制,制定了有关安全的安全预案,国家重点档案采取双套制,并提供副本利用。设置视频监控头27个,并设有门禁高、自动火灾报警和自动消防灭火、温湿度测量、防有害生物、档案数字化场所设备安全防护等设备。馆藏重要档案已做好异地、异质备份准备工作。近些年来,档案馆从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二、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打造档案保管中心

目前档案馆设立71个全宗,现保存档案有文书、科技、艺术、破产企业、人物、死亡干部、审计、统计、工业普查、人口普查、重大活动、干部违纪处理、婚姻、声像、实物等档案,共计32375卷,资料5151册,实物173件,音像3386盘(张),录像数据容量达到1TB,现行文件4419份。近年来,进馆的民生档案比重逐年加大,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破产企业档案、婚姻档案、计生档案、社保档案等大量进馆,一个覆盖全县的档案资源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数字档案馆也在抓紧建设中,已把社会急需、群众急需的档案优先数字化,目前已完成部分县委政府文件级、劳动局招工表人名录入,共41002条,全文扫描224卷、11435页,已接收的现行文件全部实现全文扫描,其电子检索、在线利用等功能日益完善。

三、加强档案服务建设,打造档案信息中心

优美舒适的利用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态度,为群众营造了良好的利用氛围,查档实现了全部免费服务,简化利用手续,并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利用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近年来,共接待查档3801人次,提供档案12056卷次,提供资料1046册次,为下岗人员等利用者共调档16000卷次,为做好服务,我们还建立了网络和电话查询系统,并建立了绥滨档案信息网,有关现行文件及乡镇档案信息公布在网上,方便群众查阅。绥滨县档案馆被县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固定展厅两个(即《绥滨征途》展和县委、县政府荣誉展),参观人数已超万人。展板制作于2009年,2009年至2012年展板在县文化中心展出,2013年重新制作,在档案馆展厅展出,每年都组织社会各界及学生参观,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接受良好的县情教育,使他们了解绥滨,认识绥滨,继而建设绥滨。同时,制作了电视片、宣传图册,编辑出版了《绥滨县志》、《绥滨年鉴》、《中共绥滨县组织史》等多部书籍,特别是由县档案局承办的《绥滨印迹》一书,共计40余万字,图片200余张,此书是除县志以外绥滨县最长的一部史料,填补了绥滨县史料编研的一项空白,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

绥滨县档案馆坚持以大档案、大开放、大服务、大合作的理念,逐步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渠道,增加服务内容,全面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新闻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365bet中文官网 黑ICP备14006409号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8号 电话:0451--87701820